新闻动态

没能力的勃列日涅夫为什么能执政18年?因为他让人民有了幸福感

发布日期:2024-12-21 15:38    点击次数:11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苏联是一个曾经与美国分庭抗礼的超级大国,最终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解体

,这个看似不可一世的红色帝国为何走向了消亡?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得不回到那个

看似辉煌的“勃列日涅夫时代”

这个时期苏联表面上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在光鲜的外表背后却暗藏着深层次的矛盾和危机。

勃列日涅夫

这位执掌苏联大权长达

十八年

展开剩余89%

的领导人,在他的治理下苏联迎来了一个表面上的“黄金时代”。

人们享有免费的教育和医疗,政府提供廉价的住房和度假资源,社会稳定,人民看似无忧无虑。

然而这一切的“幸福”背后却隐藏着难以察觉的

危机和隐患

,实际上

这种建立在石油财富上的虚假繁荣掩盖了苏联经济结构上的深刻问题。

从1960年到1980年苏联经济年均增长率由6.1%下降到2.1%,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军事开支的不断攀升。

勃列日涅夫为了

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

大幅度增加军费投入,

每年苏联在军备竞赛上的花费占GDP的比例高达15%以上

,这种巨大的资源消耗不仅削弱了国民经济的活力,还

严重挤压了民用工业和社会发展的空间。

这种经济结构的畸形源于苏联

过于依赖重工业和能源出口的战略

,上世纪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使得全球油价飙升,

苏联作为主要的石油出口国之一获取了巨额的“石油美元”,

这短暂的财富积累让苏联表面上看似风光无限,但这只是掩盖了其经济结构深层问题的虚假繁荣。

石油出口的红利使得政府放松了对其他领域的关注,

农业发展滞后、轻工业薄弱,科技创新不足,

这些问题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逐渐积累,成为日后苏联经济崩溃的重要因素。

勃列日涅夫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政治上采取了保守的策略,他恢复了斯大林时期的官僚特权,建立起庞大的官僚体系,使得整个苏联社会逐渐走向僵化,

各级官员不思进取,贪污腐败成为普遍现象。

尽管苏联在军事和太空竞赛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这并没有改变苏联体制的根本问题。勃列日涅夫深知一旦改革触及到特权阶层的利益就会引发不可控的政治风险,因此

他选择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这种保守的策略短期内保证了政局的稳定,但

长期来看却使得苏联错失了自我革新、自我调整的机会。

与斯大林时期的高压统治和赫鲁晓夫的改革激进相比勃列日涅夫的执政风格显得异常平庸,

他习惯因循守旧,满足于现状,害怕任何大的变革

。这种缺乏活力的治理模式使得苏联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疲态。

从农业到工业,从科技到文化,

整个国家都陷入了一种看似平稳但实则停滞的状态

。为了维持表面的繁荣和稳定,政府不断加大对社会福利的投入,但这种“幸福”只是短暂的安慰剂,难以掩盖体制上的病灶。

1976年以后勃列日涅夫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

他的

执政风格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曾经精力充沛的他变得沉默寡言,工作中逐渐力不从心。这个时候的苏联政坛更像是一台被岁月侵蚀的老旧机器,各级官员庸碌无为,体制内部充斥着

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勃列日涅夫晚年对权力的执着以及对个人崇拜的推崇使得苏联高层政治生态进一步恶化

。与斯大林时期的铁腕统治相比他的个人崇拜更像是一场荒诞的闹剧,

奖章和荣誉成为他病态的癖好

,他甚至多次授予自己各种荣誉称号以此来满足虚荣心。

与此同时

苏联的对外政策也在拖垮这个庞大的帝国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扩张,其在东欧、中东、非洲等地的军事干预和援助政策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资源。特别是

对阿富汗的军事介入

更是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不仅消耗了苏联的大量军费,还引发了国内社会的不满,

阿富汗战争成为苏联版的“越南战争”,成为苏联国力衰退的象征之一。

尽管在冷战的军事竞赛中苏联曾多次展示出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但这种力量背后的代价却是沉重的。为了维持与美国的战略平衡,

苏联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军事和太空项目,这导致了民用科技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

,进一步加剧了

经济的畸形发展

勃列日涅夫在面对国内外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尽管他在早期曾试图通过经济改革来改善国家的困境,但这些改革往往半途而废,

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

。他提出的“发达的社会主义”口号本意是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科技进步,但最终却沦为一纸空文。

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资,但由于体制上的顽疾未能根除,这些投资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相反,

苏联的粮食问题在整个70年代愈发严重,甚至不得不从西方国家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需求。

此外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高层内部矛盾加剧,尽管他通过调整人事安排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但这种手段并未能消除高层内部的权力斗争。勃列日涅不愿意打破既有的权力格局,只是在不同派系之间进行微调,这种政治上的平衡术却

进一步僵化了苏联的政治体制。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军事实力上,更体现在政治体制的健康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在军事上达到了巅峰,但这种力量的背后是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停滞。

这种停滞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体现在社会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匮乏上,

苏联的解体并非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直接结果,而是长时间积累的问题在80年代末集中爆发的结果。

勃列日涅夫这样一个相对平庸的领导人,他所带领的苏联虽然一度辉煌,但最终却因其治理的弊端走向衰亡。勃列日涅夫的时代注定只是苏联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短暂辉煌,却最终成为了通向衰落的序曲。

参考资料:陆南泉.苏联经济发展史简论与启示:从勃列日涅夫时期到戈尔巴乔夫时期[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23,17(02):45-61+44.

衡子.稳定还是停滞——读《走近衰亡——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研究》[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2,(03):94.

发布于:天津市